作为学生——批判文章
2024-11-09 10:56:29
发布于:浙江
改写版【更具讽刺性!】
在中国的教育里,作业与压力成了学生的“好朋友”,几乎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都被这两样东西占得满满当当。政策说是要减轻负担,可学生和家长感受到了什么?“纸上谈兵”的味道更浓了。接下来,我们就用轻松的方式来聊聊中国教育里那些“幽默”的地方,从作业负担到就业问题,无不透露着一种特别的“温暖”。
一、作业的“福报”:学生“进步”了,家长也不落下
想想看,在中国的学校,学生每天都能享受到丰富的“精神粮食”——作业。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“耐力”和“抗压能力”,还让他们学会如何处理夜深人静时的孤独,真是一举多得!尤其是中考、高考前,学生的日子更加充实,仿佛作业不堆满桌面,他们的人生就少了点什么。
家长们更是得到了参与的机会,陪读陪写,甚至直接“上阵代劳”,成了“兼职老师”。什么叫亲子关系?这不就来了!虽然有些家长不懂孩子的题目,但这也是重新学习的好机会。谁说只有学生需要进步?家长们也跟着补课,一家人其乐融融。
二、“双减政策”:效果?看上去真不错!
“双减政策”一出,大家都说要为孩子减负,结果呢?培训机构变着法子转移阵地,从线下到线上,从公开到私下,“无所不在”的精神堪称业界楷模。即便政策层层施压,培训机构依然屹立不倒,简直就是不死的小强。至于学校,有些学校是减了作业量没错,但补上的是“课堂练习”,变着花样让学生“更加勤奋”。
教育公平?资源分配合理?在一些教育资源不发达的地区,家长无奈只能让孩子继续补课,反而把“减负”变成了额外的负担。这政策还真是“妙不可言”啊!
三、升学的“独木桥”:多少人过了头破血流
说到升学,那就是一场你追我赶的大戏。中考、高考,人人都想挤上名校的独木桥。然而,能成功的只是少数人,绝大多数学生被挤在桥头看风景。顶尖大学的录取名额少之又少,一不小心,十年寒窗就只能换来一纸“普通高校”录取通知书。
家长们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,所以从小就“鸡娃”,课外班报满,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应试教育的魔力,让学生们在背书和做题的旋转木马上晕头转向,至于他们的兴趣?那是什么?现在大家只求名校保底。
四、毕业即失业:文凭一把,工作在哪?
在“只要上了大学就有好未来”的口号下,大家都拼命考大学。如今大学生毕业生数量年年创新高,但就业市场呢?岗位也在创新高吗?恐怕不是。每年一到毕业季,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手握文凭却找不到工作,甚至戏称“毕业即失业”。
问题在哪里?大学课程和社会需求错位太严重。很多学校教的东西到了社会上根本用不上,学生们毕业后才发现,自己成了“理论高手”,但实践能力几乎为零。社会现实真是无情啊,辛辛苦苦学了这么多年,却不知道该如何谋生。
百鬼夜行图:
多个AI模型的统一回复:
文章书写:本人
配图:DALL·E 3【AI】
全部评论 20
顶!
1周前 来自 四川
0顶
2024-11-09 来自 浙江
0顶
2024-11-09 来自 浙江
0顶
2024-11-09 来自 浙江
0顶
2024-11-03 来自 浙江
0百鬼夜行
2024-11-03 来自 江苏
0顶
2024-11-03 来自 浙江
0AI绘画好评
2024-11-03 来自 江苏
0
顶
2024-10-31 来自 广西
0顶
2024-10-31 来自 广西
0顶
2024-10-31 来自 广西
0顶
2024-10-30 来自 浙江
02024-10-30 来自 广西
0顶
2024-10-29 来自 浙江
0还挺有道理的耶
2024-10-28 来自 广东
0包的
2024-10-29 来自 浙江
0但家长不大喜欢
2024-10-29 来自 广东
06
2024-10-29 来自 浙江
0
顶
2024-10-28 来自 浙江
0AI生成?
2024-09-22 来自 四川
0就图片是。
2024-09-22 来自 浙江
0
顶(虽然看不懂)
2024-09-22 来自 广东
0顶!
2024-09-21 来自 浙江
0顶!
2024-09-21 来自 浙江
0
有帮助,赞一个